一个人成熟的内核不在于消灭了软弱,而在于承认了它,并拥有了接纳它的力量。真实的脆弱胜过虚伪的强大。敏感不是缺陷,是特质。它让你对周遭环境有着灵敏的洞察,体验到哪些是自己无法耐受的点。相比麻木和迁就,敏感常常构成了对自我的在意和保护。当所有人都希望你是某种人的时候,其实,他们会下意识拒绝和否认你的另一部分。仔细想想,那些使你谨小慎微、不得喘息的负荷,是否限制了你对真实自我的展现;那些试图引导、改变和形塑你的力量,是否悖离了你对幸福的体验。如果一段关系,总是让你处于“不安、疑惑、反复确认”的情绪中,你大概率不在爱情里,但会误认为那是爱情,以为自己被需要,或者以为自己需要某个人。这个时候,纠缠沉溺其中,不如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充实自我,提升对爱的判断力。完成大于完美。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尽量降低前期的心理负担,不把100分当成唯一竞逐的目标,许多事情,做到60、70分的水平也很好。理想目标的实现,不靠一蹴而就,仰仗的是渐进的积累与完善。需要理解的一点是:父母和孩子总是要耗费很多年才能真正认识对方。我们不仅要坦诚地和父母沟通分歧,在对话前,还应设定好自己的态度,比如“我将平静地接纳冲突”“我可以灵活地处理问题”“我希望达成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利的结果,而不是固守自己的先见”。像所有关系一样,只有拿出真诚的尊重,磨合的耐心,才能为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。朋友带来的理解、支持与陪伴,我们通过其他途径同样可以获得。比如参加某个兴趣小组或者读书小组,有一个固定的社团分享自己的心得,进行深度交流。当我们处于一个有情感流动的社群当中,相当于给自己外挂了一个“高质量的充电宝”。每个人都有一个情绪周期,当倦怠袭来,给自己一些恢复的时间和空间。急于从低迷的状态中走出,反倒增加额外的焦虑和沮丧。人有时候是需要停摆一下的,从运转的轨道中脱离一会,才能以刷新的眼光,重新找到梦想的燃点。对自我的负面评价,许多时候,是因为我们选择性地放大了某些失败经验,而有意忽略甚至屏蔽了既往的胜任经验。不妨从擅长的小事做起,积攒一些力所能及的“获得感”,慢慢地你就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,不会陷入自我厌弃的深渊。孤独,也可以成为养分,帮助你从混乱的外部世界回归,找回内心的秩序。一个能和孤独相处的人,才能在热闹来临时,不患得患失,因为你的内心已然强大。至于别人的喜欢,强求总是不长久。很多时候,你开自己的花,结自己的果,想要吹来的风自然会来。希望每个人都能做那个,甩脱了迎合和讨好、找到了自己的人。